一、活動介紹
為鍛煉生物醫學工程系學生的科研展示能力,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由生物醫學工程系主辦,生物醫學工程系第二黨支部承辦的BME研究生學術沙龍火熱拉開帷幕。該活動計劃每月舉行一次,每次由我系兩個課題組的研究生或博士后進行學術分享。
第五期活動新增 Poster 展示,將在Pizza交流環節中開展,供在場師生交流討論,歡迎各位師生報名參加。
二、活動詳情
活動時間:6月16日(周四),17:00-19:10
活動地點:工學院南樓813報告廳
活動對象:生醫工系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后進行學術分享,歡迎全校師生參與交流
Everyone are welcome!??Pizza and drinks will be served!
三、活動流程
17:00-17:40? Special talk
17:40-18:20? Normal talk
18:20-18:35? Short talk
18:40-19:10? 活動閉幕及交流討論
三、本期活動預告
【Special talk】
肖凱(副教授,生物醫學工程系)
題目:仿生多尺度離子基神經擬態器件
報告摘要:離子在智能生命體中至關重要,神經細胞中動作電位的產生、植物細胞光合作用都涉及到離子的定向傳輸。可以說,智能生命的語言是“離子”,而人工智能的語言是“電子”。因此,如何構筑基于離子傳輸的能源與傳感體系,從而架起智能生命和仿生體系的橋梁,是我們未來面向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挑戰。該研究方向是受生物蛋白質通道及其離子輸運功能的啟發,近年來隨著納米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而興起的最前沿和最活躍的課題之一。圍繞限域空間內的可控離子傳輸及其應用這一目標,我們通過仿生的手段構筑了多種無機、有機、聚合物等仿生納米通道,探究了限域納米空間內可控離子傳輸的機制,構筑了離子基光電探測器、離子基晶體管、離子基光電能源轉換等一系列功能器件。進一步,我們希望構筑基于離子傳輸的可穿戴器件、仿生神經元、腦機接口電極等神經擬態器件,最終希望實現“人工智能-生物智能”無障礙溝通的目標。
報告時間:6月16日,17:00-17:40
【Normal talk】
劉曄(博士后,吳長鋒課題組)
報告題目:NIR-II聚合物發光材料的設計合成及活體熒光成像研究
報告摘要:近幾年來,近紅外二區(NIR-II, 1000-1700 nm)活體熒光成像技術得到迅速發展,與傳統的近紅外一區(NIR-I, 700-900 nm)相比,NIR-II區域具有弱的組織自體熒光、低光子散射以及干擾,便于實現信噪比、分辨率和穿透深度等多方面的提升。因此,發展更高亮度的近紅外二區成像方法以及工具可以實現更深更精準的生物成像與檢測。然而由于近紅外二區熒光探針的種類和數量均較少,尤其是具有長波長高熒光量子產率的高性能探針更為稀缺,已經成為了掣肘這一新興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重大阻力。因此開發長波長高熒光量子產率的近紅外二區熒光探針對活體熒光成像技術的發展意義重大,有望為癌癥的診斷治療過程提供更多關鍵信息。
報告時間:6月16日,17:40-18:00
劉昭(2019級博士生,何俊龍課題組)
報告題目:蛋白質工程以增強結直腸癌治療的特異性和有效性
報告摘要:由于缺乏特異性和有效性,癌癥治療在消除癌細胞方面往往被證明是無效的。特別是,晚期結直腸癌(CRC)的死亡率在全球排名第三,已經證明使用傳統的抗癌療法(包括免疫療法)是無效的。因此,越來越需要開發能夠有效區分癌細胞的治療方法,同時將抗癌有效載荷傳遞到目標細胞。在本研究中,我們開發了與優化的結合蛋白結合的抗癌蛋白,可特異性靶向和殺傷CRC細胞。我們的實驗結果表明,與非結合對照相比,工程蛋白對CRC細胞的殺傷效果和特異性均有所提高。我們相信,這項研究將提供一種新的方式,提供治療的目標受損細胞,同時減少非特異性靶向健康宿主細胞。
報告時間:6月16日,18:00-18:20
【Short talk】
趙彤(2021級碩士生,陳放怡課題組)
報告題目:小鼠前庭功能研究方法
報告摘要:前庭系統通過感知線性和角加速度來控制平衡和運動功能。前庭系統的功能評估可以揭示遺傳疾病或前庭毒性藥物處理后前庭功能損傷的程度和特征,并因此提供關于基因突變的發生和類型以及藥物毒性的相關信息。前庭眼動反射(VOR)是臨床上常用的評估前庭功能的手段,是指當頭部運動時,眼睛產生與頭部運動方向相反的響應性運動來穩定視野。這種眼球運動是由功能完整的前庭器官在有明顯加速度的情況下誘發的,因此,通過記錄眼球運動可以反映前庭功能的損傷程度。我們開發了一種無創的用于測量小鼠前庭眼動反射(VOR)的前庭功能測試系統,并用前庭功能缺陷的基因突變小鼠或不同濃度前庭毒性藥物處理小鼠進行驗證,從而證明了該系統的靈敏度和高效性。
報告時間:6月16日,18:20-18:25
陳鳳(2021級博士生,李凱課題組)
報告題目:通過受體調控增強光敏劑I型ROS的產生,進而激活腫瘤相關巨噬細胞抵抗缺氧腫瘤
報告摘要:光動力治療(Photodynamic therapy, PDT)作為一種新型治療策略,近年來已被廣泛研究并應用于治療包括腫瘤在內的多種疾病。通過利用可定位于腫瘤組織的光敏劑在光照下釋放的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一方面可以增強腫瘤部位的氧化應激,破壞腫瘤細胞膜和細胞質結構,誘導細胞發生凋亡或壞死。另一方面還可以誘導免疫原性細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從而通過激活腫瘤免疫微環境來抑制腫瘤生長。但目前,光動力療法中利用光照產生ROS調節腫瘤微環境免疫應答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且腫瘤部位的乏氧環境極大限制了PDT的效果,這些都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本研究,我們合理地設計和合成了一系列光敏劑,并通過調控受體以增強I型ROS的產生。進一步,驗證了產生I型ROS的光敏劑在常氧和低氧條件下,都將巨噬細胞從促腫瘤表型(M2)重編程為抗腫瘤表型(M1)。在體外研究中,我們也驗證了ROS是通過 NF-κB 通路激活巨噬細胞,增加炎性因子的表達,減少抑炎因子的表達,表現出較強的4T1腫瘤細胞的殺傷能力。綜上,我們的策略突出了可激活巨噬細胞的I型光敏劑的分子設計指南,并為光動力免疫療法中巨噬細胞激活的工作原理提供了新的見解。
報告時間:6月16日,18:25-18:30
王逸杰(2019級本科生,何俊龍課題組)
報告題目:基于枯草芽孢桿菌的雙功能生物制劑設計
報告摘要:本實驗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和沼澤紅假單胞菌的基因工程,計劃實現通過光調控的基因表達,使得枯草芽孢桿菌在有光條件下可以表達抗蟲蛋白,在無光條件下可以促進沼澤紅假單胞菌的固氮效應。
報告時間:6月16日,18:30-18:35
----- 往期精彩活動一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