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3月11日(周一)16:00-17:00
地點:臺州樓324 會議室
邀請人:蔣興宇 講席教授
簡介:
梁興杰研究員,2000年畢業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膜分子生物學室獲博士學位。2000-2005年期間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CI,NIH) Michael M. Gottesman 院士課題組從事博士后,2005-2007年在NINDS神經腫瘤外科實驗室從事Research Fellow和Howard University的放射醫學系為助理教授從事研究工作。 2007年回國至今在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工作,當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擇優支持學者并于2012年結題優秀,重大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現任中國科學院納米生物效應與安全性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納米生物學分會主任,中國藥學會藥物制劑專委會委員, 中國生物醫藥技術學會納米生物技術分會副主任,中國生物材料學會納米生物材料分會副主任。
梁興杰研究員目前主要從事納米結構的生物學效應,以及設計構建納米藥物研究其克服臨床適用性耐受的作用機制。已在Nature Nanotechnology, PNAS,Cancer Research,ACS Nano, Advanced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國際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 290 余篇,文章引用率超 13000 次, H-index > 62。現擔任《Current Drug Delivery》 主編,《Biophysics Reports》 和 《Biomaterials》 副主編, 《ACS Nano》 和《Advanced Therapeutics》顧問委員會編委,《Theranostics》,《Biomaterials Research》,《Bioconjugate Chemistry》等雜志編委,及《Biotechnology Advances》,《Science in China: Life Sciences》雜志客座編委。
研究領域:納米藥物與納米生物技術
? ? ? ?研究方向:納米技術用于創新藥物的設計合成、結構優化和功能測定及其臨床應用中的生物機制
? ? ? ?研究轉化:注射用鹽酸伊利替康納米膠束 獲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臨床批件
摘要:
納米藥物既是國際科學前沿,也是與人類健康和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社會問題,充滿了創新的機遇;與傳統分子藥物相比納米藥物的最大優點在于納米藥物利用自身納米顆粒的小尺寸效應、容易進入組織或細胞,從而實現疾病部位的有效治療。納米藥物的自身顆粒比表面積大、鏈接或載帶的功能基團或活性中心多樣化, 可以實現治療與療效跟蹤同步化。納米載體材料的自身性能優越,便于生物降解或體內吸收,制備納米顆粒所具有的多孔、中空、多層等結構特性,易于載體或顆粒藥物的緩釋控制等。利用納米載體將藥物分子主要輸送到人體特定的器官或組織,減少藥物分子對正常器官或組織的毒副作用。因此,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由于納米藥物用量減少,可以減輕活性藥物的副作用,實現臨床治療過程中患者低毒性。
目前很多納米藥物可以通過設計制成緩釋劑型,改變活性藥物分子在體內的半衰期,有效延長藥物的作用時間,也可以修飾納米藥物表面,通過理化及生物特性控制,將其制成靶向藥物。目前廣泛接受和發展的基于聚合物的納米藥物遞送系統用于增強化療藥物抗腫瘤治療具有重要的研究與應用價值。遞送載體的研發促進了藥物的增溶作用, 改變了藥物的體內分布特點, 提高藥效,然而,包括聚合物在內的納米藥物進入體內后會由于血液、血腦、以及腫瘤等形成的多重生理障礙,影響納米藥物在體內的治療效果,達不到最初的設計和研究目的。理想的納米藥物載體應具備較低毒性或沒有毒性,具有較高的載藥量和包封率,適宜的規模化制備及提純方法以及載體材料可生物降解等特性。因此,如何通過改變納米藥物載體納米特性,克服體內多重生物屏障,實現靶部位有效藥物輸送仍舊面臨多種挑戰。